一个讼师家庭的两代上诉史

  一个讼师家庭的两代上诉史


  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史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林乾


  唐代为人作词状,如果得实,受到官府奖励。从立法的目的而言,鼓励民间对诉讼的介入。宋明时期的相关立法也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将讼师完全排除在诉讼之外,并作为严厉惩治的客体,是清代乾隆中叶对“教唆词讼”例的全面修订,这也是“以例破律”的典型。


  本文所讨论的一个案例,堪称典型。这是因为讼师刘儒恒介入了一桩嘉庆年间非常有名的大案,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讼师的介入,使得该案向事实依归,从而做出公正判决。然而,讼师并没有因为所告为实而受到任何正面的鼓励,相反,按照“新法”,以“积惯讼棍例”判充发烟瘴,自此,讼师本人以及他的家人,包括他的妻子、儿子,进行长达十几年,父死子继,一直进行上诉。当然,结局更加悲惨。


  本案存留数十件档案,我们从中透视出清代法律运行的诸多“面向”,在官府看来,只要挑战公权力,不管事实本身如何,就意味着对现有社会秩序特别是法律秩序的冲击,因而,此时的法律一再进行扩张解释,即把被惩治的客体贴上“标签”,为同行或相关行为做“警示”。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友情链接:

上海律师公会旧址陈列馆 | 中国人民大学律师学院 | 贵州省律师协会 | 四川省律师协会 | 海南省律师协会 | 湖南省律师协会 | 河南省律师协会 | 山东省律师协会 | 江西省律师协会 | 福建省律师协会 | 安徽省律师协会 | 浙江省律师协会 | 江苏省律师协会 | 吉林省律师协会 | 辽宁省律师协会

综合首页 | 关于我们 | 大事记 | 人物 | 文物 | 文献 | 文萃 | 律协 | 经典名案 | 捐助人
版权所有 © 2012 中国律师博物馆 粤ICP备12063313 号 技术支持:九曲网络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明德法学楼 电话:010-82509230,010-62516187 传真:010-82509237 邮编:100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