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事务所文化建设浅议

  律师事务所文化建设浅议


  河南鼎德律师事务所  刘敏杰


  摘要: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作为先进文化代表者的律师事务所和律师,不单单是物质文明的创造者,更应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创造者。做好律师事务所文化建设是顺应时代的潮流,是律师事务所自身发展的根本需要。然而,多数人对文化建设仍有误解,有的认为文化建设太务虚,有的认为文化建设无从下手,有的甚至认为文化建设完全没有用。文化建设实践中,许多人仅仅将一些标语、口号贴在墙上,或者公布在网站上,继而就束之高阁、不闻不问。究其原因,主要是对文化的本质与内涵了解甚少,沒有充分认识到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不了解文化建设的基本规律与方法。本文将从文化、企业文化、制度管理与文化管理的关系、人本管理、文化理念体系、律师所文化建设的基本方法等六个方面入手,在构建律师所文化理念体系方面,提出自己的意见与建议。


  关键字:文化  企业文化  制度管理  文化管理


  一、文化的本质与内涵


  文同“纹”,原指动物身上的纹络、各色交错的纹理;化本义指万物动态的变化过程。从自然的纹理中,逐渐引申、演化出自然规律,从纹理一样繁复的人际关系中,可以找出教化人群的规律。《易经》中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治国者必须观察天道自然的运作规律,以明耕作、渔猎之时序;又必须把握现实社会中的人伦秩序,以明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等级关系,使人们的行为合乎文明礼仪,并由此推及天下,以成“大化”。文化者,在上为“礼”,在下为“俗”。 见面问一声“吃了没”是中国式文化,问“天气好不好”是英国式文化,消费AA制是美国式文化,生老病死要随“礼”更是典型的中国式文化。


  二战结束后的冬天是德国历史上最寒冷的冬天,百姓无柴无炭。名存实亡的德国政府贴了告示,允许百姓上山砍柴,但只能砍枯枝枯干,老百姓就按规定做。季羡林老先生万分感慨,德国人在无政府的状态下却没有出现无政府行为,这就是德国文化的力量。其实中原文化的力量更为强大,中国历史上有几次被侵略的历史,但最终外来文化都被以中原文化为代表的汉文化同化了。


  二、企业文化的概念与功能


  文化像阳光、像空气,无时无刻不在我们的生活中,像一只无形的手左右着人们的行为、习惯、习俗。任何一个组织都有自己的文化,在企业叫企业文化,在军队叫军队文化,在国家叫国家文化,在民族叫民族文化,在我们律师事务所就叫律师事务所文化。律师事务所是企业的一种特殊形式,目前律师事务所的文化建设更多是借鉴企业文化又结合律师所的经营特点来进行。


  如果用一个字解释企业文化,那就是“道”,其一“道”即“道路、方向、导向”,企业文化是企业内部的一面旗帜,外部的一扇窗口;其二“道”由两个字,即“腿脚”,引申为“行动、行为”。企业文化就是企业之道,即一个企业所崇尚并践行的思想和行为。思想,换个说法就是观念、理念、价值观;行为是在这种理念指导下产生的行为。所以企业文化就是一个企业所崇尚并践行的思想和行为的综合,其核心是价值观,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这又保证了物质文化不断增长。


  下面通过一个“道”字来说说企业文化建设的目的。其一,“道”字上偏旁统一,即“首和首”统一、“思想和思想”统一,就是“同心同德”。其二,“道”字的上下偏旁统一,即“首和走”统一,思想和行为统一,就是“言行一致”,所以企业文化的本质就是以人为本,是对人的经营,对人心的经营,对人的价值观的经营。《管子﹒权修》中说:“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企业文化建设,就是“树人”的过程,这是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我们煲汤时,常说要用“文火”,文有慢慢积累的过程,文化建设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全世界1520年以前创办的组织中,到现在仍然保留同样的名字、以同样的方式做同样事情的,只有85个,其中70个是大学,15个是宗教团体。只有有文化、有精神的组织才是可以经久不衰的。


  其实在中国,文化建设的经典案例比比皆是,宋江到梁山把聚义厅改为忠义堂,将“团伙”变为“团队”,并且竖起了“替天行道”的大旗,让草莽变成英雄。


  毛泽东不仅是中国革命的领袖,也是文化建设的领袖,他善于运用信仰、理念来管理人,著名的三湾改编,将支部设在连队上,政委要做的就是思想工作,统一思想、建立信仰。共产党的军队从来没有督战队,没有银元做奖励,可战士们还是一个个冲锋在前;毛泽东没有飞机到前线去指挥,通讯设备又差,毛泽东就靠理念来管理,发动军队和群众运用持久战、运动战、游击战来消灭敌人。到现在,毛泽东思想的光辉仍然照耀全世界,《毛泽东选集》的销量在西方仅次于《圣经》。


  三、律师事务所文化建设的本质


  企业文化的本质是以人为本,其实这一点我们的老祖宗早已对此有深刻的认识。燕昭王问为国。郭隗(wei)曰:“帝者之臣,师也;王者之臣,友也;伯者之臣,宾也;危国之臣,虏也。唯王所择。”“帝者之臣,师也”,这大概是以人为本的最高典范了。而用人的最高境界应该如姜太公所言:天下之人如流水,障之则止,启之则行,动之则浊,静之则清。呜呼,神哉!圣人见其所始,则知其所终。因势利导,才能发掘其潜力,才能充分利用优势,正如鬼谷子所言:“介虫之捍也,必以其坚厚;螫(shi)虫之动也,必以毒螫。故禽兽知用其所长。”也唯如此才可能充分发挥人类个性优势,达到自我颠峰状态(这也正契合了我省著名教育家弘济教授所提出的优势教育)。


  从古人的智慧我们可以得知:“以人为本”,即把人作为企业管理的根本出发点,把确立人的文化主体地位,满足人的需要,提高人的素质,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也就是提倡尊重人,相信人,激励人,发展人,使人能动地发挥其无限的创造力。


  唯如此,才可能实现温家宝总理在视察苏州工业园时的美好祝愿:我们也要培养中国的“乔布斯”。


  四、制度管理与文化管理的关系


  首先,从制度与文化对人的调节方式的差异来看:制度管理主要是外在的硬性调节,文化管理主要是内在的文化自律与软性的文化引导。体力劳动者因为其作业方式要求和标准化的程度高,对制度管理的强制性敏感度较低,其也就认为遵守制度是顺理成章,制度管理对他们更适合;脑力劳动者因为创造性强,自由度较高,对较低层次的条条框框比较反感,需要较多的文化管理。


  其次,文化优劣程度或者主流文化的认同度决定制度成本。当企业倡导的文化优秀且主流文化认同感较高时,企业制度成本较低,为企业倡导的文化适应性差且主流文化认同度较高时,企业制度成本就低;企业倡导的文化适应性差且主流文化认同度较低时,企业的成本则高。由于制度是外在约束,当制度文化未形成时,没有监督,员工就可能“越轨”或不能按照要求去做,其成本自先就高;而当制度文化形成后,人们自觉从事工作,制度成本大为降低,尤其当超越制度的文化形成后,制度成本更低。


  最后,制度与文化永远并存。制度再周延也不能凡事都规定到,但文化时时处处都能对人们的行为起约束作用。制度永远不可能代替文化的作用;文化管理也不可能代替制度管理。由于人们价值取向的差异性,对组织目标认同的差异性,要想使个体与群体之间达成协调一致,光靠文化管理是不行的。从企业管理的角度,企业如同一个爬坡的球,如果没有一个止动力就会下滑,这个止动力就是基础管理(制度管理)。海尔坚持把“创中国的世界名牌”作为发展目标,矢志不渝,大力倡导以创新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因而使“爬坡的球”有了牵引力,这就是文化管理。如果只有“止动力”,没有“牵引力”,或者说只有制度管理没有文化管理,海尔也就不会有今天的业绩。这就是海尔的“斜坡理论”,也是制度管理与文化管理结合的典范。


  五、律师所文化理念体系


  企业文化理念的定格设计,是指根据企业文化建设的要求,在分析、总结、评价企业是现有文化状况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企业内外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市场及科学技术等变化趋势,找准文化原点、特点和生长点,用确切的文字语言,把主导的企业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等表述出来,形成完整的文化理念体系的过程。


  企业文化理念的定格设计大体包括以下内容:1、企业使命、愿景和战略目标;2、企业核心价值观;3、企业精神与风尚;4、企业经营观念;5、企业原理观念;6、企业服务观;7、企业人才观;8、企业主打宣传语及文化形象宣传;9、学习型组织建设;10、员工行为准则等。不同的企业因规模性质、行为、历史、组织层次、集中程度等不同,企业观念的内容(即条目)多少有很大差别,条目表述方法和形式也不一样。如我们鼎德律师事务所的文化理念体系为:


  执业理念: 成人达己  相互成就  兢兢业业  如履薄冰


  团队目标: 宁静向学  潜心研磨  惜时如金  励精图治


  生存法则: 恭天敬地  传古颂今  人际为径  专业为根


  发展观点: 积极稳健  循序渐进  主动出击  慎始善终


  做人准则: 上善若水  厚德载物  相识是缘  有容乃大


  行为规范: 用心做事  身体力行  互惠互利  致力双赢


  成长过程: 历经千山  修成正果  胜人者力  胜己者强


  成功标准: 自我悦纳  健康幸福  自我实现  巅峰体验


  律所氛围: 温馨亲切  和谐凝聚  学习专注  执行有力


  核心文化: 一言九鼎重千秋  德行天下铸伟业


  六、律师事务所文化建设的具体方法


  (一)提理念--明确企业的价值观


  在战场上,旗帜起着导向的作用。律师所文化理念就是律师所内部的旗帜,它引领全体员工向着一个方向奋勇前进。


  (二)编手册--用行为纲领规范行为


  律师所文化手册是律师所文化理念的载体,它承载和体现了律师所的经营思想,是律师所员工的行为纲领,是统领多项工作的基本准则,是律师所的“圣经”。我们律师事务所也编撰了《鼎德文化》,以传播、宣扬我们的鼎德文化。


  (三)做目视--营造律师所文化氛围的好方法


  除掉杂草的最好方法是在上面种上庄稼--庄稼遍野,便没有了杂草生存的空间。“种庄稼”就是造氛围,做目视也是在造氛围--通过目视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律师所文化氛围,使员工在耳濡目染中感悟企业的价值观。目视系统包括律师所文化看板、律师所文化标语、律师所文化宣传栏、律师所文化手册、企业VI(形象识别)系统等内容。


  (四)推案例--在战斗中学习战斗


  以史为镜,可以明得失。案例就是企业之“史”,通过案例,我们可以学习经验,反思教训,强化意识,传播理念。案例学习的优点是切合实际、真实可信、通俗易懂、形象直观。


  (五)建机制--为文化落地提供保障


  “孤阳不生,独阴不长”,如果说文化理念是阴、是虚、是软,则制度与机制是阳、是实、是硬,只有阴阳共济,虚实结合,软硬相支,文化才有用。《西游记》中,紧箍咒这个硬“机制”和唐僧的软“教化”共同发力,使孙悟空有了敬畏之心和行善之念,最后一心向佛,终成正果。律师所文化落地,也要建立一套保证正面人物与事件不断涌现的制度与机制。


  (六)办内刊--用文字润育员工的心田


  律师所内刊是律师所内部的一面旗帜,外部的一扇窗口,内刊中的每个理念和案例,都将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员工的行为,润育员工的心田。律师所内刊绝不是锦上添花的点缀,而是通过自编自撰,强化体验,梳理认识,从而形成律师所发展的无形资产。


  (七)做培训--反复讲,反复学


  孔子为传播他的儒家思想,广收门徒,开坛布道,使得儒家思想名满天下。同样,律师所文化理念要全员认知,也要反复讲,反复学,要让培训成为与工作同样的常态行为,打造真正的学习型团队。


  (八)做示范--重视领导的言传身教


  身教胜于言传,领导者的一言一行都将成为员工思考和行动的标准。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九)暖人心--得人心者得天下


  律师所文化落地,就是在经营人心,就是使律师所全体成员“心心相印”、“同心同德”,这需要律师所领导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做到用心、诚心、真心为成员着想。正所谓“失人心者失天下,得人心者得天下”。


  (十)搞活动--在实践中领悟理念


  活动是律师所文化建设的载体之一。活动的内容有趣、形式活泼、参与性强,企业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向员工传播理念、让员工理解理念、创新理念、践行理念。


  (十一)借外脑--借力咨询建设文化


  正所谓“术业有专攻”。借助律师所文化专家丰富的经验、开阔的思路、现成的方法、渊博的知识、广博的案例,来推动律师所文化建设,不失为一条高效之路。我所就聘请了我省著名的优势教育专家、脑能图谱仪的发明者弘济教授以及经济文化学者木文先生做为文化顾问。现在我所又进一步与弘济教授合作,引进a-EAP项目,为员工设置了一套系统的、长期的福利与支持项目,运用弘济教授脑能图谱仪为员工测试、指导,引领员工全面认识自我、发现优势,达到自尊、自信与自我接纳,进而引领同仁欣赏他人、认同他人、包容社会,让律师所与员工、与客户、与社会形成和谐的整体,充分体现我所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道可道,非常道。律师所文化建设有其自身的规律,但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律师所文化建设也必然“与时迁移,随物变化”(《荀子﹒议兵》)。正所谓“管理无定式,创新无止境”。本文是作者在学习与实践中对律师所文化的总结,是对律师所文化建设的浅显解读,不当之处,敬请斧正。


  参考文献:


  [1] 王成荣《律师所文化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 徐震宇《如何进行律师所文化建设》北京大学出版社


  [3] 特伦斯·迪尔与艾伦·肯尼迪 《律师所文化--企业生活中的礼仪与仪式》、《新律师所文化》李原等译


  [4] 丁远峙《管理的终极智慧--律师所文化》 海天出版社


  [5] 金元浦《中国文化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6] 罗长海《律师所文化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7] 余世维《企业变革与文化》上海音像出版社


  [8] 杨克明《律师所文化落地高效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

友情链接:

上海律师公会旧址陈列馆 | 中国人民大学律师学院 | 贵州省律师协会 | 四川省律师协会 | 海南省律师协会 | 湖南省律师协会 | 河南省律师协会 | 山东省律师协会 | 江西省律师协会 | 福建省律师协会 | 安徽省律师协会 | 浙江省律师协会 | 江苏省律师协会 | 吉林省律师协会 | 辽宁省律师协会

综合首页 | 关于我们 | 大事记 | 人物 | 文物 | 文献 | 文萃 | 律协 | 经典名案 | 捐助人
版权所有 © 2012 中国律师博物馆 粤ICP备12063313 号 技术支持:九曲网络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明德法学楼 电话:010-82509230,010-62516187 传真:010-82509237 邮编:100872